昔在灵山一会,世尊拈花传正法眼藏于迦叶尊者,此为禅宗之始。其后二十八传至达摩大师,达摩东来,传法于慧可,至慧能、神秀,禅法始大兴于中国。
天童寺自唐法璿重建太白精舍,人称"天童禅师",可见法璿系禅宗一脉。北宋景德四年,敕赐寺名"景德禅寺",则寺性归属禅宗,自兹肯定。其后寺名屡有更易,而"禅"性不变。历代住持,有属于牛头、云门、法眼各派系者,然以临济、曹洞为多。
>> 天童义兴始祖
古天童义兴始祖之塔
为天童禅寺开山祖师。西晋永康元年(300)义兴祖师遍访名山宝地,及至鄮(今鄞县)之东谷,爱其峰高林幽,人迹罕至,遂结茅为庐,潜心静修。义师苦行修持,感动上天,谴太白金星化为童子,日给薪水,随侍左右,久而辞去,言讫不见。后人遂名是山为:“太白”,称师为“太白祖师”。是时距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六七)佛法传入中土仅二百三十四年。清人闻性道赞云:“义师不留氏里,独栖危峦窅谷间,谁其引之?区区薪水之役,谁其待之?惟诚则感而通,太白星之为童子,谁谓上帝相谴?太白山之归义师,岂非之本地风光历千秋而不没哉。
>> 心境藏奂禅师(790-866)
为天童寺开法之祖。俗称朱,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当其母妊娠及坐产之时,常闻异香。幼时,师坠于井,有神人接持而出。少年时出家,拜道旷禅师为师。年弱冠,诣中岳受其戒。其母因泣念师出家远走,一目失明,及师归省,即日而明。母逝,哀守墓庐,其侧有妖神迷惑渔人,荤腥四寒,师谕戒之,此患遂绝。其后历游湖山灵境,复诣五汇寺,契旨于马祖法嗣虚默。唐会昌年间(841-846)敕度师居长寿寺,手辑大藏之烬落者。南海节度杨松公典姑苏,请师归故林以建精舍。旋即住持天童,相传于会昌大中之际,徒清关之神龙于太白峰顶,建镇蟒塔于小白岭上。郡守崔琪称师:“凡”动止,禅者毕集,环堂相榻。师乃学识泉涌,指鉴歧分。诘难排疑之众,攻坚索隐之士,皆立褰苦雾,坐泮坚冰,一言入神,永破沉惑,在天童当为开法之祖师。
义兴祖师之塔
大中十二年(八五八)分宁宰四明任景求,舍宅为禅院,迎师居之。时有农军裘甫率众二千,执兵器白昼入寺。师冥心安坐,神色肃穆,众皆悸慑,叩礼逡巡而退。郡守申奏,请改禅院为栖心寺(今为七塔寺),以旌师德。咸通七年(八六六)八月三日示寂,世寿七十七,僧腊五十七。权窆于天童岩,三载后焚化,发塔揭盖,异香凝空,俨若平生。茶毗岩下,获舍利数千粒,红翠交晖,白光上贯。弟子戒休赍舍利、述行状,诣阙请谥。奉敕褒诔谥号:“心镜禅师”。塔称“寿相”塔。
>> 宏智正觉禅师(1091-1157)
宏智正觉禅师之塔
俗姓李,隰州(今山西隰县)人。父祖皆皈依禅宗。母赵氏,梦见五台山僧解右臂环与之而孕。及生,光出于屋,右臂隆起如环状,人皆异之。七岁,习儒业,读五经,日诵数千言。佛陀逊禅师一见,知其为法器。十一岁,遵父命,投净明寺僧本宗得度。十四岁,从晋州慈雪寺智琼禅师受具戒。十八游方参学,告别祖师时言:“不发明大事,誓不归矣!”首参汝州(今河南临汝)香山寺枯木成禅师。一日,闻僧诵《法华经》瞥然有省,走告成。成指香合曰:“里许是什么物?”师曰:“是什么心行。”成曰“汝悟处又作么生?”师手画圆相以呈,复抛向后。成曰:“弄泥团汉有什么限?”师曰:“错!”成曰:“别见人始得。”指点禅机,师诺诺有悟。宣和六年(一一二四)投邓州(今河南邓县)参法于丹霞子淳,淳公问:“如何是空劫以前自己?”师曰:“井底虾蟆吞却月,三更不借夜明帘。”公曰:“未在更道。”师偈语对答相合,究法益诚。自是,机锋迅捷,诸方推重,遂授衣拂。旋随淳迁大洪寺,命掌书记,后升首座,得法者有数人。四年后,过圆通寺,时真歇清了住长芦寺,遣僧邀师至,众撞钟出迎,见其衣履穿敝,真歇命待者易以新履,师云:“吾岂为履而来耶?”众闻悦服,恳求说法,遂居第一座。六年后出世,住泗州普照寺,时年三十有四。历迁舒州太平寺,江州圆通寺、能仁寺,真州长芦寺。建炎三年(一一二九)至明州,欲礼普陀,过天童,缘法相应,受邀住持天童。时金兵犯明州,境内诸寺,多遭毁劫,僧众走散,独天童巍然未动。未几,寇至,正觉危坐殿宇,掠骑至塔岭以望,若有所见,敛兵而退,人皆叹为神助。
师为人方厉,机锋峻激,所著丽而有则。以弘法利生为怀,随愿而就,受不贪,施无厌。岁饥荒,犹赡众施食,活者数万众。原寺僧不及二百,师至,纳僧逾千,主事忧之,师笑谓:“汝且勿忧。”翌日,施主钱氏致粟千斛。绍兴二年始,先后建僧堂,巍其门为杰阁,延袤两庑。继而拓旧维新,范千铜佛,筑卢舍那阁。师住持天童凡三十年,殿宇为之一新。寺时有田一万三千亩,寺围山地均为寺产,并于昌国(今象山)、定海二县,治涂田二千亩。
初,秦桧用事,径山僧大慧宗杲与忠义士大夫愤激时事,斥和议误国,为桧党指定为“鼓倡浮言,谤讪朝政”,绍兴十一年(一一四一)勒返初服,窜南中。绍兴廿五年冬,大慧蒙恩北归,还其僧祴。时育王虚席,宏智举大慧主之。预知大慧来后,至者必众,资给堪虞,乃预告知事多办岁计应香积。明年,大慧至,众盈万指。未几香执智手曰:“吾二人皆老矣!尔唱我和,我唱你和。一旦有先溘逝者,则存者为主其事。”两人私交弥笃,然各传一宗。宏智弘扬曹洞宗法,主张:心是诸佛本觉,众生妙灵,只因疑碍昏翳,自作障隔。如能静坐默究,净治揩磨,去掉妄缘幻习,不被一切包裹,便能事多无碍。倡导与临济宗大慧宗杲“看话禅”有别之“默照禅”。
长翁如净禅师之塔
绍兴十七年(一一五七),被旨住灵隐寺,未越月,乞还天童。翌日,沐浴更衣,端坐书偈示众:“梦幻空共,六十七年,白鸟烟没,秋水连天。”复致书大慧杲公邀主后事,并书偈以别曰:“钝鸟先飞易,灵龟脱壳难,我无你不去,你无我不行。”遂掷笔南而逝。世寿六十长,僧腊五十有三。大慧杲为之削发展拜,龛留七日,面色如生。送葬日,编素遍万,塔全躯于东谷庵东首。龙图周葵为之撰铭,状元张孝祥书写铭碑。绍兴二十八年(一一五八)语谥“宏智禅师”,塔称“妙光之塔”。著有《颂古百则》(世称《宏智颂古》)、《宏智禅师广录》。为“天童中兴之祖”,南宋禅宗著名禅师。
>> 长翁如净禅师(1163-1228)
号净长,俗姓俞,明州苇江人。生而岐嶷,不类常童。稍长即出家,欣然豪爽。十九岁,云游诸方,参禅学法二十余年,深有领悟,后谒足庵智鉴于雪窦,参“庭前柏子“语有省,呈颂曰:“西来祖意庭前柏,鼻孔廖廖对眼睛,落地枯枝栽跳,松萝亮格笑欣腾。”鉴颔之。又颂杨歧问僧:“栗棘篷,你作么生吞?金刚圈,你作么跳?”云:“肘后蓦生闲落索,风前忽布闹叉撑,哪吒八臂空惆怅,夜半三更白昼行。”庵甚为器重,遂授衣拂。宋嘉定三年(一二一0年受请住持华藏褒忠寺。历任建康清凉寺,台州净土寺,临安净慈寺,明州瑞岩寺,又复往净慈,嘉定十七年(一二二四)奉敕主席天童。师生性豁达豪爽,参禅行持,偏重习坐。自谓:“参禅打坐,身心脱落,离五欲,除五盖,即不烧香、念佛、修忏、诵经、亦能相见佛祖。”弘发正觉禅师“默照禅”之妙禅,日本僧道元,闻师道行高洁,传佛心印,乃一代宗匠。遂于嘉定十六年(一二二三)航海入宋,诣天童参拜修学,受曹洞宗法。学成回国,创永平寺,成为日本曹洞宗始祖,该宗至令尊天童为祖庭。绍定元年(一二二八)师感疾退席。七月十七日,下涅槃堂,为先师鉴足庵烧香,闻法堂宝盖镜堕旋即示寂。世寿六十有六,塔全身于天童山。师平生六坐道场,两奉朝旨,学众辐辏,范模清亮,海内以为法式。
遗有《如净和尚语录》二卷,《天童山景德寺如净禅师续语录》一卷,收入大正藏第四十八。
法嗣有石林秀、孤蟾莹、道元等三人。
密云圆悟禅师 >> 密云圆悟禅师(1566-1642)
字觉初,号密云。俗姓蒋,江苏宜兴人。幼时即知念佛,初习儒典,年长从耕樵以养亲。夙有出家之念,偶读《六祖坛经》有省。乃于二十九风,安置妻孥,投龙门寺幻有传禅师出家。服劳受詈凡四载,三十三岁始剃发。煅粹勘念又六年,传公入都,以院事嘱师。一日,过铜馆山顶,豁然大悟。寻,北上觐见传公。未几,南返。传公嘱以书曰:“但适意,断不可住;不适意处,作急走过;凭么行去,不要记数;待十字路口,有个跛足阿师,与汝印证,我自来召汝。”师于是归龙池,登九年,讯补蛇,任龙池寺祖庭住持。天启三年(一六二三)迁住天台通玄寺。继住嘉兴金粟寺、福建黄檗寺、明之育王寺。明崇祯四年(一六三一)住持天童。连续主寺十一载。时天童古刹遭水灾后,全殿久芜。师苦心经营,筹募诸方。即定天童寺永久之规模,嗣后又丕振宗风,弘扬佛法,通圆万众,灯传四方,顶礼者自中华以至外域,海涌云归,住僧常逾万指,每逢讲经,徒众达三万,被尊为天童重兴之祖,崇祯十四年,怀宗命皇戚田弘遇进香补陀之际,责赐师紫衣之一袭。将以留都(即南京)大报恩延师住持。以老疾固辞。师于该年延江阴黄毓祺重修寺志。翌年七月七日,示寂于天台通玄寺。世寿七十有七,僧腊四十有四。还塔全身于天童南山。后毁圯,今建塔于东谷太白精舍东隅。遗著有《碧岩录》十卷,《语录》十二卷,《天童直说》四册,《辟妄救略录》三卷。
师为临济正宗第三十世,被称为“临济中兴之祖”。其法嗣有十二人,以汉月法藏、费隐通容、木陈道忞、破山海明等四支最为繁衍,法众遍于全国。
>> 山翁道忞禅师(1596-1674)
俗姓林,字大陈,号山翁、梦隐,广东潮阳人。初习儒学,因读《金刚经》、《法华经》、《大慧语录》等而信仰佛教,投庐山开先寺的智明出家。后承父母之命一度还俗。明天啓二年(公元1622年)再投先师门下出家,从憨山德清受具足戒,后游方参禅,嗣法于天童密云圆悟,为临济正宗第三十一世。崇祯十五年(公元16542年)圆悟示寂后继席住持天童。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退居慈溪五磊山。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再次住持天童。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奉诏入京为世祖顺治帝说法,受赐“弘觉禅师”之号。敕文曰:“禅僧道文,嗣法天童。传宗临济,克证无生之旨;机自玄明,允通向上之关”。著有《弘觉文禅师北游集》及《奏对录》、《山翁忞禅师随年自谱》、《诗文集》,另有《有弘禅师语录》。康熙甲寅六月二十七日(公元1674年)示寂,世寿79年,塔于平阳黄龙峰下,在天童禅寺玲珑岩亦建有塔,奉藏爪发。
>> 寄禅法师(1852年1月23日-1912年11月10日)
俗姓黄,名读山,湖南湘潭人。幼丧父母。曾入塾,因家贫辍学。清同治七年(一八六八),依湘阴法华寺东林禅师出家。同年参南岳祝圣寺贤楷律师受其足戒。又往岐山仁璐寺谒恒志禅师参学。一日,坐盘石上入定,猝闻溪声有省。以所得征于志公,志嘱其保重。乃事参方,不惮云水,江浙诸老宿,住叩殆遍,无不契机。光绪三年(一八七七)在育王断二指燃灯供佛。因称“八指头陀”。光绪十年挂锡天童,任副寺职。既而曳丈还湘,渴岳麓山笠云禅师,得嗣其法。年三十四,出世衡州罗汉寺。历主南岳上封、大善,宁乡沩山密印,湘阴神鼎山资至,长沙上林寺等六大名刹。光绪二十八年应天童二序班首礼请,住持天童。六年任满,众僧恳留连任。主寺十一载,百废俱兴。先后重修大殿,新建如意寮、立雷轩、自得斋,修茸法堂、伏虎亭、甬东下院;铺设小白至伏虎亭卵石山径。屡岁升座说法,开讲《楞严经》、《禅林宝训》;亲制《万年规约》、《日行便览》,续制《福田册》,增置产业,悉录其上。由是清规整肃,宗风丕振,古刹重光。
师参禅究法之余,吟诗明志,被誉为“爱国诗僧”。一生以诗会友,结交僧俗贤豪,抒发爱国忧民之心。时值“庚子”、“甲午”之辱,愤慨书:“鲸吞蚕食各纷争”、“国仇未报老僧羞”之句。一生有诗篇双千。《白梅集》,《八指头陀诗集》十卷,《诗续集》八卷,《文集》一卷。尤关怀僧众之教育,宗法弘扬。光绪三十四年首创宁波僧教育会,任首任会长。立僧众学校,民众小学。宜统三年(一九一一)冬,倡导佛教徒之联合团结。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初,赴南京谒临时大总统孙文,递呈申请中华佛教总会成立案文及《佛教会大纲》。三月得孙文覆信。四月,佛教总会在上海成立,师被推为首任会长。夏历九月廿二日(公历十一月一日)北上,要求内务部根据《约法》,明令禁止各地侵产毁寺之举。九月廿七日,客京都法源寺,晨起闻鸦。师有感于怀,作诗一章:
晨钟数声动,林隙始微明。技认坐危石,寒鸦对我鸣,似有迫我怀,其声多不平。鹰隼倏已至,一击群鸟惊。恃强而凌弱,鸟雀亦同情。减余钵中食,息拔人中争。我身尚不好,身外复何营?谁悯失乳雏?百匝绕树行。苦无济困资,徒有泪纵横。
俗谓鸦鸣主凶,然师未虑已祸而悯贫弱,真慈悲怀也。十月初二日,去内务部礼俗司,会见司长社长社关,受母辞出。当晚胸膈作痛,旋寂。享寿六十一,僧腊四十五。弟子道阶等奉龛南归,葬于天童青龙岗冷香塔院。有《八指头陀诗文集》行世。
>> 圆瑛法师(1878年-1953年9月19日)
福建古田人。天童禅寺是他幼年参学、中年住持和最后圆寂的道埸。清光绪二十九年至宣统元年(公元1903年-1909年),圆瑛法师首住天童禅寺,从禅宗尊宿寄禅和尚(即敬安)修习禅定,他悟解超群,深受寄禅器重,在寺6年,曾被邀请担任纠察等僧职。以后住持鄞州西乡接待寺,创办佛教讲习所。
民国十九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930年-1936年),圆瑛法师任天童禅寺第160代方丈职,他宗说兼通,行解相应,辩才无礙。住持六年,治寺严谨,统理大众,兴修殿宇,整肃清规,树立道风, 功成身退。圆瑛法师在方丈升座就职时宣布“十二不”,即不贪名、不图利、不营私、不舞弊、不苟安、不放逸、不畏强、不欺弱、不居功、不卸责、不背理,足见法师德行高尚。他身体力行率领僧众筹划资金,修葺殿堂,建树颇多。
圆瑛法师爱国爱教爱和平的法师,自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第一次全国佛教代表会在上海召开,成立中国佛教会选首任会长后,连任七届会长(或主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圆瑛法师以中国佛教会会长身份,通告全国佛教徒,启建护国道埸。同时代表中国佛教会致书日本佛教徒,本着佛陀大无畏的精神,共同制止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为。1952年10月,法师以75高龄,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佛教界的欢迎大会上发表《佛教徒团结起来,争取和平、保卫和平》的讲话。1953年6月,全国性佛教组织-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圆瑛法师虽因病未参加会议,但众望所归,仍当选为全国佛教协会首任会长。圆瑛法师知身体每况愈下,是年1953年8月15日书呈赵朴初居士,“余一期将尽,力疾还山,身托祖庭,心棲净土”,决意归老天童禅寺。19日由明晹及徒众一行护送至天童,僧众击鼓鸣钟迎接。9月19日(农历八月十二)晚,圆瑛法师圆寂,安葬在寺前青凤岗《圆瑛塔院》。世寿76岁,法臘五十又八,遗著有《圆瑛法汇》。
>> 广修法师(1922年-2015年9月23日)
浙江乐清人,1922年出生。九岁出家,1948年底在天童受具足戒,以后一直留寺,從清众、典赋、副寺到方丈。他受命于文化大革命劫难之后的1979年,担任起寺院整修、恢复重任,与两序大众一道经几年努力,终于使古刹佛日重辉,继承、发扬丛林优良道风。1982年,率团出访日本,受到日本佛教界的热烈而隆重接待。
广修法师还担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浙江省佛教协会副会长、鄞县佛教协会会长以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和鄞县第七、八、九、十届常务委员会之职。
他严以律已,慎守清规,轻名利而重道德。由于积劳成疾,广修法师右目失明,左目仅留微弱视力,于1987年退居。
>> 明晹法师(1916年-2002年7月23日)
福建省福州人, 1916年出生,俗姓陈名心涛。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是一代高僧圆瑛法师的度徒、戒徒、法徒。少年时随圆瑛大师到天童禅寺修禅悟道七年,先在寺内古松堂剃度,接着在寺内受具足戒,后又接过圆瑛大师的临济、曹洞两支法脉,成为临济宗第四十一世和曹洞宗第四十七世法嗣。
数十年来,明晹法师追随先师圆公,经先师慈悲教导、辛勤培育,成为德学超群、道高望重的一代大德高僧。早年随先师参加抗日救国运动,赴南洋在广大华侨中间开展“一元钱救国运动”,为支援抗日和救济事业募集资金。新中国成立后,继承先师之业绩,坚持爱国爱教的宗旨,为中国的佛教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七十年代以来,先后到过日本、美国、加拿大、菲律宾、马来西亚、南朝鲜及香港地区宏扬佛法,不辞辛劳,增进了与各国的友好交往。
一九八八年五月应天童禅寺两序大众的恳请,进院升座,主席天童。明晹法师同时还是上海龙华寺、圆明讲堂、北京广济寺、福州西禅寺、莆田光孝寺的方丈。
>> 诚信大和尚(1959年——)
1959年11月出生于浙江温州乐清;
1966年至1977年在学校读书,高中毕业;
1978年至1980年在家乡工作;
1980年9月礼天台山国清寺静慧老和尚为剃度恩师;
1980年10月至1981年11月在天童禅寺参学;
1981年11月至1988年在厦门南普陀寺就读佛教养正院、闽南佛学院,本科毕业;
1982年8月在福建鼓山涌泉寺受具足戒;
1988年9月至2004年担任南普陀寺监院、都监、堂主,慈善基金会常务副会长,闽南佛学院常务副院长,厦门市佛教协会秘书长、常务副会长、名誉会长,福建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和中国佛教协会理事等职;
2003年10月任厦门市第十届政协委员;
2004年6月28日晋院天童禅寺;
2004年12月13日举行荣膺天童禅寺方丈升座庆典;
2005年1月任鄞州区和宁波市政协委员及区市两级佛教协会的副会长。
诚信大和尚为浙江温州人,一九七七年高中毕业,一九八O年于天台山国清寺静慧老和尚座下剃度出家,随即参学天童禅寺。深得广修长老和大众师父的教诲,受益匪浅。
一九八一年赴厦门闽南佛学院就学,本科毕业后,留任厦门,历任南普陀寺监院、都监、堂主、慈善基金会常务副会长、闽南佛学院常务副院长、厦门佛教协会秘书长、名誉会长、福建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厦门市政协委员等职。于闽院学修教化二十余载。承蒙本寺两序大众推举,诸山长老拥护,当地党政府及各级领导的鼎力支持,二OO四年六月晋院天童禅寺。今天胜缘成就,住持法席,深望首领上座,诸位执事,同舟共济,发愿虚心学习,恪尽职责,严于律已,勇挑重担,追随前辈,光大宗风。
>> 宗风播东瀛 香花结胜因
天童禅寺在海外享有盛名,尤在日本国。日本佛教与天童禅寺有着历史悠久、交往密切的关系。今在日本佛教主要宗派之一的曹洞宗尊天童禅寺为其祖庭。
在宋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日本京都建仁寺僧人道元,入宋抵明州(今宁波)参学,首登天童参见无际禅师,后历游阿育王寺,余杭径山等名山大刹。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五月,道元闻宗门名匠、曹洞宗第十三代如净和尚应诏住持天单禅寺,遂返太白喜而随侍,从如净大师习曹洞禅,尽夜孽孽,肋不沾席,服勤数载,尽得曹洞之道。得印可、受法衣、顶相、嗣书。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八月,道元得法后回日本,弘扬如净禅师所传的曹洞禅旨,后在福井系吉田郡创建永平寺,开创了日本佛教曹洞宗,其禅林轨则,皆取法天童。以后,道元的法裔又在横滨市鹤见创立总持寺,和永平寺并称为日本曹洞宗两大本山。如今,日本曹洞宗拥有寺庙15000座,信徒800万,成为日本佛教第一大宗派。他们追怀源流,尊天童禅寺为祖庭,不断远涉登山,虔诚礼祖以示报德之意。
1979年,天童禅寺开始修复,日本曹洞宗法门兄弟纷纷来华参拜祖庭。为追怀先德,日本佛教徒发心在天童禅寺为道元禅师建碑,以纪念道元在如净禅师座下得法的因缘。
真是因缘巧合,义兴大师开创天童禅寺时干支纪年为“庚申岁”,1980年亦为“庚申岁”,正好经历二十八个甲子年。天童禅寺劫后重光,《日本道元禅师得法灵绩碑》也在寺内云水堂后院建成。
《日本道元禅师得法灵绩碑》高3米,阔1.3米,由质地细腻,青中透红的梅园石制成。碑正面镌刻着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的碑额及碑颂。碑颂曰:
卓卓禅师,法海神龙。早参尊宿,禅教兼通。梯杭入宋,访道天童。身心脱落,得法长翁。传衣太白,建刹伞松。正法眼藏,演义开宗。七百年后,德泽弥隆。云仍聊袂,来礼遗踪。立碑建献颂,永仰高风。
碑镌刻着日本曹洞宗管长,永平寺贯首秦慧玉的碑铭。碑铭中写道:“……净祖若非付法于高祖,今日安得吾宗?日本古来即由中国传受无量文化,报恩谢德,实为佛教之家常也。吾等愈精进佛道,以期圆成中日友好。至祝至祝祷,聊勤此石,以留后来。
是年11月17日,秦慧玉长老率领百人组成的日本曹洞宗参拜团,由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陪同,在天童禅寺举行《日本道元禅师得法灵绩碑》揭碑法会。中日两国法门兄弟200人在佛殿内诵经,追怀如净、道元两禅师,赓续未来无尽的法缘。中国方面由天童禅寺方丈广修法师主法,赵朴初居士拈香:日本方面由秦慧玉长老主持诵经并拈香说法。中日两国佛教徒共同祝愿天童、永平两道场日益昌隆,如净、道元两禅师的慈光常照,两国子孙同心同德,同修同证。法会后,中日双方在灵蹟碑两旁植下两株四季常青的黄杨树,象征着两国人民和佛教徒之间的友谊台同太白峰前的苍松翠柏,傲霜凌雪,万古长青。
净祖若无容祖翁,西来正法曷传东?鸿恩七百五十稔,太白山光照日中。
秦慧玉《太白峰天童如净禅师七百五十回寄怀》
伞松瓶钵嗣长翁,七百年来道益隆。共仰丰碑云远集,喜看太白日方中。
赵朴初《奉和秦慧玉长老原韵》
这两首诗确切地体现了日本曹洞宗与天童禅寺间的关系。
在中日佛教友好交往历史中,还有许多日本僧人到天童禅寺参学。日本国滋贺县比睿山僧人千光荣西,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二度入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虚庵禅师由天台山来到天童住持,荣西随侍至天童习禅,受传临济心印,得宋孝宗赐“千光法师”封号,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回日后大兴禅学,在京都建仁寺开山,开创日本临济宗。为报摄受之恩,荣西返日后选择“百围巨木”至明州,以供虚庵禅师改建天童千禅阁之用。南宋史部尚书,著名诗人楼论著的《千佛阁记》中记述了这段友好交往历史。
十五世纪日本著名书圣雪舟(初名小田等扬),幼年为僧,在佛典研究的绘画修养上均有建树。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三月,雪舟乘船抵明州,旋赴天童禅寺求法,被明帝宪宗命为“天童第一座”(即首座)。四明天童山的壮丽景色,不仅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同时摄取了无穷的美妙题材,使他的山水画具有浓重的“浙派风味。雪舟吸收了中国绘画技巧中的丰富营养,变为自己的骨肉,从而创造出自己的风格,作品中雄伟的结构,刚劲的笔调,特别是通过写实所创造出来的远近法,给日本后世画坛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雪舟对天童之行留下了深刻印象,直到晚年还念念不忘“天童第一座”这个称号。他一生的艺术活动,在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中起着良好的作用。
天童禅寺历代也有僧人赴日弘法。如净弟子寂圆智深,于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远渡东瀛,曾住兴圣寺,永平寺,后在大野郡(今大野市)银杏峰麓历三年创立一寺院,并以当年东渡日本时宋朝宝庆年号名寺,定名“宝庆寺”,成为“日本曹洞第二道场”。 南宋淳祐(公元1246年),天童禅寺僧人蔺溪道隆应入宋日僧明观智镜的邀请,偕弟子义翁绍仁、龙江等赴日游化、依宋地清规宣场禅风。淳祐九年(公元1249后),在常乐寺修建禅常,这是日本镰仓第一个禅宗道场。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又在巨福创立建长寺,宝祐三年(公元1255年)二月,募铸大钟一口,自作铭文,置“建长禅寺住持宋沙门道隆”,从此日本才有禅寺的名称。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七月圆寂,龟山天皇赐道隆“大觉禅师”谥号,这是日本最早的禅师赐号。
天童禅寺东渡的僧人很多,还有无学祖元首座,明极楚俊首座亦于宋代、元代赴日弘法。
天童禅寺自1979年修复以来,每年有大批日本客前来参拜、访问。在1980年,竟有30余批参拜团到天童。
历年来大型参拜团有:
1980年5月,日本曹洞宗管长,大本山总持寺贯首乙川瑾映率大本山总持寺佛教参拜团130余人参拜天童,时已耄耋之年的乙川长老,对能参拜向往已久的天童祖庭感到十分高兴。
1980年11月,日本曹洞宗朝拜天童禅寺访华团170余人分六班参拜天童,其中四团、五团和青年团由日本曹洞宗管长,大本山永平寺贯首秦慧玉率领。
1983年11月,日本如净禅师参拜团一行百余人参访天童,两国僧人共同举行纪念如净禅师法会。
1985年至1988年,日本禅宗学校、横滨鹤见女子高等学校每年组团数百人专程到天童禅寺修学,4年累计达3700余人次。
1986年11月,日本曹洞宗前管长,大本山永平寺贯首丹羽廉芳率团来参访。
1987年7月,日本日中友好文化交流“裹千家之船“A-120团170余人在天童禅寺佛教举行大型供茶仪式。
1988年10月,以大野市市长山内武士为团长,宝庆寺住职北野良道为副团长的日本大副市宝庆寺开山寂圆禅师回乡探亲团一行百余人参访天童禅寺。
1990年11月,以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贯首丹羽为名誉团长,监院上月照宗为团长的友好访中国和日本大野市宝庆寺住职北野良道为首的参拜团共计二百二十余人,到天童禅寺参加先觉如净禅师崇恩碑和宝庆开山寂圆禅师参学碑落成法会。
近十年来,天童禅寺应日本有关方面之邀请,先后五次赴日本进行友好访问。
1982年11月,应日本中日友好长野县曹洞宗协会等五个单位的邀请,广修方丈率浙江省宗教旅游代表团访问了日本永平寺,总持寺等二十余个寺院。《读卖新闻》、《每日新闻》、《京都新闻》、《福田新闻》等日本报纸相继报道了消息,刊登图片。
1989年10月,应日本日中友好长野县曹洞宗协会理事长村上博优的邀请,修祥监院访问日本。
1990年10月,应日本岛根县益田市市长神崎治一郎的邀请,明旸方丈和德云副寺前往益田市参加雪舟之乡纪念馆落成及雪舟禅师青铜像揭幕典礼。同时,应永平寺邀请前往该寺进行访问。
1991年7月,以明旸方丈为团长、修祥监院为副团长的天童友好访问团一行六人,应日本大野市宝庆寺住职北野良道的邀请,前往日本参加“宝庆寺开山寂圆禅师之碑”落成法会。同时访问了大津、京都、奈良、东京等地的著名寺院,所到之处皆受到了极其热烈的欢迎。
1992年5月,应日本曹洞宗宗务总长大竹明彦的邀请,明旸方丈和广修退居赴横滨参加日本曹洞宗梅花流创立四十周年纪念全国奉诵大会,并进行友好访问。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曹洞宗风一脉相承。天童禅寺和日本曹洞宗的源远流长的法缘关系,在中日两国佛教交往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三宝加持中日永结同心,四众和合瑙素共登觉岸。天童禅寺和日本佛教的殊胜因缘将永传千秋,留芳百世。